
人体解剖学相关复习资料
系统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知识整理
1.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反射弧的结构有哪些?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何谓灰质、白质、皮质、髓质、神经核、纤维束和神经?
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树突集聚的部位,色泽灰暗称-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为多纤维有髓鞘,呈白色称~
皮质:在脑内,脑表面称层配布的灰质
髓质:在脑内,脑深部的白质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称~
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
神经:三大系统组成,即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3.周围神经的划分?
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
4.中枢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端脑组成
5.脊神经的构成、区分,前后根和前后支的纤维成分?前支的分布概况?
构成: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区分: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和关节。躯体运动纤维–骨骼肌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前根纤维成分是躯体运动纤维;后根纤维成分是躯体感觉纤维。
前支纤维成分是内脏运动纤维;后支为内脏感觉纤维
前支分布概况:颈、胸、腹、会阴和四肢的肌肉皮肤。
6.脊神经节细胞属于哪种神经元?其性质作用如何?
脊神经节细胞属于假单极神经元,性质:是包含一个长的树突–能感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和短的轴突–作用是能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7.颈丛的构成?皮支的名称?膈神经的分布?
颈丛由第1至4颈神经前支构成。
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
膈神经的分布: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及膈下面中央部腹膜;右膈神经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
8.臂丛的构成?主要分支有哪些?管理的部位是哪里?
臂丛构成:由第5至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
(一)肌皮神经肌皮神经自外侧束发出,支配着臂前群肌和前臂外侧的皮肤
(二)正中神经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和外侧束各发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鱼际肌及手掌面桡侧三个半指的皮肤。
(三)尺神经尺神经由内侧束发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侧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鱼际肌和手肌中间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侧一个半指和手背面尺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四)桡神经桡神经发自后束,支配臂及前臂后群肌、臂及前臂背侧面皮肤和手背面桡侧二个半指的皮肤。
(五)腋神经腋神经由后束发出,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及三角肌区和臂外侧面的皮肤。
9.胸神经前支分布的节段性?
分支 节段性
第2胸神经前支(T2)
分布于胸骨角平面
第4胸神经前支(T4)
分布于乳头平面
第6胸神经前支(T6)
分布于剑突平面
第8胸神经前支(T8)
分布肋弓平面
第10胸神经前支(T10)
分布于脐平面
第12胸神经前支(T12)
于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
10.腰丛的组成?主要分支有哪些?管理的部位是哪里?
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l.髂腹下神经(T12、L1)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2.髂腹股沟神经(L1)分布于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肌支支配腹壁肌。
3.股外侧皮神经(L2~3)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4.股神经(L2~4)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5.闭孔神经(L2~4)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腿内收肌群。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闭孔神经前支发出支配股薄肌的分支先人长收肌
6.生殖股神经(L1、2)皮支分布于阴囊(大阴唇)、股部及其附近的皮肤。股支支配提睾肌。
11.骶丛的组成?主要分支有哪些?管理的部位是哪里?
组成:由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第5腰神经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组成。
骶丛分支:
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阴部神经:①肛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肛门皮肤②会阴神经支配会阴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皮肤③阴茎(阴蒂)背神经分布于阴茎(阴蒂)皮肤
股后皮神经:分布于臀下区、股后部及腘窝皮肤
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群诸肌。①胫神经分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并分布于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②腓总神经分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其末支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及足背和趾背的皮肤。
\12. 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正中神经:损伤后主要出现:①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拇指不能做对掌运动;②感觉障碍,表现为皮支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指、食指、中指远节最明显;③手畸形。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平坦,形成“猿手”。
尺神经 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屈腕力弱,无名指和小指的远节不能屈;小鱼际肌萎缩变平坦,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掌骨间出现深沟,各指不能相互靠拢;各掌指关节过身,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形成“爪形手”。手掌、手背内侧缘感觉丧失。
桡神经 损伤后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不能伸腕、伸指,抬前臂时呈“垂腕征”;感觉障碍以第1、2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
腋神经 损伤后 主要表现为三角肌瘫痪,肩关节外展幅度变小或不能外展,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倘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隆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肩”畸形。
胫神经 损伤 引起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痹,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
腓总神经 损伤 出现患足下垂内翻。
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13.脑神经的名称?序号?连接的脑部?
Ⅰ嗅神经——端脑(嗅球)感觉性
Ⅱ视神经——间脑(视交叉)感觉性
Ⅲ动眼神经——脑干的中脑(脚间窝)运动性
Ⅳ滑车神经——脑干的中脑(背侧下丘下方)运动性
Ⅴ三叉神经——脑干的脑桥 感觉性
Ⅵ展神经——脑干的脑桥延髓沟 运动性
Ⅶ面神经——脑干的脑桥延髓沟 感觉性
Ⅷ前庭蜗神经——脑干的脑桥延髓沟 感觉性
Ⅸ舌咽神经——脑干的延髓 感觉性
Ⅹ迷走神经——脑干的延髓 感觉性
Ⅺ副神经——脑干的延髓 运动性
Ⅻ舌下神经——脑干的延髓 运动性
14.何谓纯感觉性、纯运动、混合性的脑神经?
看上(13题答案)
15.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分别是什么?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16.12对脑神经分别有何主要分支?其成分如何(如:鼓索、眼神经、舌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是哪对脑神经的分支?各含几种纤维成分?)?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划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及副舌下全。
(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1、嗅神经 感觉性 端脑 筛孔 传导嗅觉
2、视神经 感觉性 间脑 视神经官 传导视觉冲动
3、动眼神经 运动神经 中脑 眶上裂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分支:睫状神经节 属于副交感神经节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4、滑车神经 运动性 中脑 眶上裂 支配上斜肌
5、三叉神经 混合性 脑桥 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
三叉神经分支
眼神经 分布于眼裂以上皮肤粘膜
上颌神经 眼裂及口裂之间的皮肤和粘膜
下颌神经 分布于口裂以下粘膜及咀嚼肌
6、展神经 运动性 脑桥 眶上裂出颅
7、面神经 混合神经 脑桥 内耳门出颅
三种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面肌、茎突舌肌、二腹肌后腹等骨骼肌。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 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鼻、腭部的粘膜腺。
内脏感觉(味蕾)纤维 传导舌前2/3味蕾
面神经分五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支配额肌、眼轮匝肌、颊肌、口周围肌和颈阔肌。其中面神经管的镫骨神经支支配镫骨肌;鼓索支含有味觉传入和内脏运动(副交感)两种纤维分布于
舌前2/3味蕾。
8、前庭蜗神经 感觉性 脑桥 内耳门出颅腔
分布于球囊斑、椭圆囊斑 (两者参与直线变速运动)和壶腹嵴 (参与旋转变速运动)
9、舌咽神经 混合神经 延髓颈 静脉孔出颅腔
支配腮腺的分泌,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软腭、腭扁桃体、咽、咽鼓管、鼓室、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1鼓室神经支 耳神经节支配腮腺分泌
2颈动脉窦支 反射性的调节血压和呼吸运动
3 舌支 分布于舌根部的粘膜及味蕾,司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蕾。
10、迷走神经 混合神经 延髓 颈静脉孔颅腔
四中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主要成分)分布于颈、胸、腹的大部分脏器,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
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软腭肌和咽喉肌
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软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脏器,支配内脏感觉。
另外有喉上神经、喉返神经、颈心支、支气管支和食管支、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
11、副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神经 延髓 颈静脉孔出颅
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12、舌下神经 躯体运动性 延髓 舌下神经管 舌下神经支配舌肌。
脑神经出入颅部位歌诀:
视管有视嗅筛板孔,眶上裂内眼滑展动;
静脉孔中咽迷付通,面听内耳舌下管行;
还有上颌圆下颌卵,也要记清
17.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18.何谓内脏运动神经?区分如何?
内脏运动神经又称为植物神经 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 支配心肌、平滑肌、腺体
19.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何处?
交感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L3的侧角细胞
副交感低级中枢位于脑神经的副交感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和S2–S4的骶中间外侧核。
20.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是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T1–L3侧角细胞
21.支配瞳孔开大肌的纤维来自何神经?
交感神经 纤维来自于颈上神经节支配瞳孔开大肌
22.脊髓有哪些重要外形结构?其内部结构包括哪些?
外形结构:颈膨大、(J4–T1)腰骶膨大、(S3)脊髓圆锥、终丝、马尾 分别支配上肢和下肢
23.颈膨大、腰膨大分别位于脊髓何节段?(看上题)
24.成人脊髓下端与椎骨的位置如何?
第一腰椎下缘 新生儿第三腰椎下缘
25.脊髓圆锥、马尾的基本概念?脊髓第4、8胸髓约平对何部椎骨?
脊髓圆锥:骶3以下脊髓急剧变细的部分
马尾腰骶尾的神经在终丝两侧排列成马尾的部分
T3、T6
26.脊髓丘脑束、薄束、楔束的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薄束起自同侧T5以下的神经节细胞 后索内侧部,占脊髓全长。传导T5以下的精细触觉
楔束起自同侧T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后索的外侧部。传导T4以上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薄束楔束传导的是同侧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即深感觉,如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和物体质地、纹理的感觉)
丘脑束位于脊髓丘脑的侧束和脊髓丘脑的前束,前束在前索。侧束传导的是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前束传导的是对侧躯干四肢的粗触觉。
27.一侧脊髓前角细胞、一侧脊髓后索受损时分别会有何临床症状?
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同侧肢体软瘫。颈膨大出是同侧上肢的软瘫,腰骶膨大是同侧下肢的软瘫。
一侧后索受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的深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
28.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上行的纤维束是?
脊髓丘脑束
29.脑干的位置?脑干外形(腹侧和背侧)有何重要结构?面神经丘、听结节、前庭三角、舌下神经三角深方各含什么核团?
脑干的位置:颅后窝枕骨斜坡。
外形:腹侧:
面丘深方是展神经核和面神经脑膝;听结节深方是蜗神经背核。前庭三角深方是前庭基底核群。舌下三角深方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深方是迷走神经背核。
30.属于中脑、脑桥、延髓分别具有哪些外形结构、脑神经核团、非脑神经核团(如:薄束核位于?黑质位于?属于脑桥的核团有哪些?属于中脑的结构是?
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届为脑桥上缘 两侧的大脑脚,中间的脚间窝。中脑水管、中央灰质、顶盖、上丘、下丘、四叠体、大脑脚、脚底、黑质、被盖
背面四个圆形隆起,上丘、下丘分别为视听反射中枢。上下丘外侧向前外侧伸出上丘臂和下丘臂。中脑管腔为中脑水管,向下连接第四脑室,向上同第三脑室。
脑桥:有脑桥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基底部和小脑中脚交界处有三叉神经根。脑桥下缘的延髓脑桥沟内,自内向外排列有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桥小脑三角。耳蜗、前庭神经核、三叉神经核、面神经核及展神经核、色素核、中缝核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前外侧沟、薄束、楔束、小脑下脚。
31.12对脑神经分别与何脑部相连?从脑干背面发出的脑神经是?
背面发出的是滑车神经
32.脑干内脑神经核排列成几个功能柱?其位置如何?各包括哪些核团?
躯体运动柱: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展神经核、面神经核、疑核、舌下神经核。位于中线两侧及腹外侧。
内脏运动柱:动眼神经副核、上泌延核、下泌延核、迷走神经背核。位于界沟内侧
躯体感觉柱: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位于最外侧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位于界沟外侧。
33.三叉丘系、内侧丘系、外侧丘系、脊髓丘系分别终止于什么核团?主要功能是什么?
三叉丘系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浅感觉。
内侧丘系:起于薄束核和楔束核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外侧丘系:起于双侧蜗神经的背腹核止于内侧膝状体。传导双耳听觉。
脊髓丘系:起于对侧的后角细胞止ⅠⅣⅤ层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
34.锥体交叉、斜方体、内侧丘系交叉的位置及基本概念?
锥体交叉:是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交叉的。位置延髓下方。斜方体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集合束脑桥被盖和基底交界处。薄束核和楔束核的交叉内侧丘系位于延髓的闭合部。
35.小脑的形态和分叶、小脑的核团。
核团: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
形态分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旧小脑(与脊髓有关调节肌张力)、脊髓小脑、新小脑(与随意运动和精细运动有关),蚓部、旁蚓部。前庭小脑(与平衡)
36.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内的主要核团有哪些?下丘脑、后丘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间脑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部分
背侧丘脑内的主要核团:前内外侧核群。外侧核群腹侧组是特异性核团分腹前核和腹外核是锥体外系中继核、腹后核是感觉传导中继核(腹后内核和腹后外核)其他是联络性核团
腹后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调节躯体感觉
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接受来自小脑上脚、纹状体和黑质的纤维。调节躯体运动
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核传导听觉;外侧膝状体核传导视觉。
下丘脑功能: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血糖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37.端脑的分叶,端脑的主要沟回及其皮质功能定位。(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视觉、听觉中枢)
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回:以中央沟为界,在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以额上沟额下沟为界,分为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以颞上沟颞下沟为界,分为颞上回、颞下回、颞中回。
叶:即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额叶;外侧裂以下的颞叶;顶枕裂后方的枕叶以及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以及深藏在外侧裂里的岛叶。
功能区
运动中枢的特点:左右交叉,即管理对侧身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头面部大多数的肌肉受双侧管理);上下颠倒,即运动中枢的投影区为倒置的人形,但头面部呈正位;身体各部的投影区与其大小比例不相当,而是与该部运动功能的复杂性成正比。
感觉中枢的特点:左右交叉;上下颠倒,但头面部呈正位;身体各部分的投影区与该部的大小不成比例,而与该部分布的感受器的敏感度呈正相关。
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两旁的楔叶和舌回。
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
嗅觉中枢,位于海马旁回、钩。
说话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
听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
书写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
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
内脏运动中枢,位于边缘系统。该系统与内脏活动由密切关系;并与情绪和记忆有关
端脑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共五个叶
38.何谓语言中枢?与语言有关的各中枢位于何处?看上题
39.白质纤维的分类,何谓胼胝体?
白质纤维分类:联络纤维(联络本半球)、
联合纤维(联络左右半球有 胼胝体《联络左右大脑半球》、海马联合、前联合三个)
胼胝体:联络左右大脑半球联合纤维
40.基底核包括哪些核团,纹状体和新纹状体的概念。
基底核分: 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纹状体:基底神经核的尾状核和豆状核 这两者又分为新纹状体(尾豆核的外侧三分之一的壳受损是舞蹈病)、旧纹状体(豆状核的外侧部苍白球,损伤是震颤麻痹)
41.内囊的位置和划分。内囊各部内走行的分别是什么结构?不同部位损伤后各有什么表现?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北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域
内囊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有额桥枝和丘脑前辐射纤维通过。内囊后肢: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前后肢汇合处为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
内囊损伤表现为偏身运动障碍,偏身感觉障碍,及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三偏征)
42.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深感觉、躯干四肢浅感觉、头面部躯体感觉)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处、组成的纤维束、交叉的部位、经过的结构、终止的部位及其功能。
躯干四肢深感觉:二级纤维是内侧丘系,三级纤维是腹后外侧核,三
级胞体都在背侧丘脑 交叉是丘脑内系交叉
躯干四肢浅感觉:二级纤维是脊髓丘系, 三级纤维是腹后外侧核 交叉式白质前联合
头面部躯体感觉:二级纤维是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三级纤维统称丘脑中央辐射
43.运动传导路(锥体系)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处、组成的纤维束、交叉的部位、经过的结构、终止的部位及其功能。(课本350页)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锥体系、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有两极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2级神经元组成。
锥体系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胞体在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上三分之二旁小叶椎体细胞发出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交叉是锥体交叉75%纤维交叉)、皮质核束(上运动神经元胞体在中央前回的下缘下1/3头面部代表区,轴突组成的是上运动神经元组成皮质核束)
44.视觉传导路的组成、交叉的特点,不同部位损伤后视野的缺损情况。
视觉三级传导 第一级双极细胞 第二级极细胞(成分组成视觉中部交叉,视束)三级胞体叫外侧膝状体交叉是二级纤维交叉视交叉
交叉的特点是鼻侧交叉,视侧不交叉。
视神经损伤患眼全盲,视交叉中部损伤双眼颞侧偏盲,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眼鼻侧偏盲。视束损伤双眼对半侧偏盲
45.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硬脑膜窦的名称。
脑分层:硬脑膜、脑蛛网膜、软脑膜
脊髓: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软脊膜
蛛网膜形成的特殊结构叫蛛网膜粒注入上矢状窦
硬脑膜窦的名称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
46.各脑室的名称及其交通。脑脊液循环过程。
脑室名称:端脑内是侧脑室 室间孔 间脑内是第三脑室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腹侧,脑桥和延髓的背侧 正中孔、外侧孔。
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再汇入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
47.脑的血液供应来源。颈内动脉在颅内的主要分支及各支的供养范围。脑底动脉环的组成。
来源: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
颈内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分布于顶枕沟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以及额叶、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
大脑中动脉:分布于岛叶和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大部分。
大脑后动脉:分布枕叶的全部和颞叶的底面。
大脑动脉环:有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故称~
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骨和骨连接
1、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骺软骨骨化后遗留下来的较为致密的线称骺线。
2、板障(diploe):颅盖骨外层和内层的密质分别称为外板和内板,两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
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此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肋弓(costal arch):第8~10肋软骨的前端部直接与胸骨相连,而是依次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软骨连结,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是扪肝、脾的重要标志。
5、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骶管为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纵贯骶骨,为椎管向下的延续,下端的开口为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可在体表摸到。临床上进行骶管穿刺时,常以骶角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6、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锥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椎间盘不仅能使脊柱增加弹性,同时具有缓冲震荡,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等功能。椎间盘的厚薄不同,中胸部最薄,颈部较厚,腰部最厚,则颈,腰椎活动度较大。由于颈腰部纤维环前厚后薄,如果纤维环变形,加之受压过大,如弯腰过猛,该部纤维环容易破裂,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痛(椎间盘脱出症)。
7、坐骨大(小)孔(greater/lesser sciatic foramen):骶结节韧带分别于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从盆腔经此两孔达臀部和会阴。
8、界线(terminal line):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骶骨盆面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区分了大小骨盆,同时构成了小骨盆的上口。
9、半月板(meniscus):为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之间的两块纤维软骨板,分别称为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半月板下面平坦,上面凹陷,外缘厚,内缘薄,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后方。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前端窄后端宽,外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外缘亦与关节囊相连。半月板使股骨和胫骨间关节面更为相适,增大了关节窝的深度;能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作用;并连同股骨对胫作旋转运动。
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常有血管沟),外力伤及此处易引起颅内血肿,临床线检查及手术中应注意。
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是上颌骨体与颧骨后方,下颌支内侧的不规则腔隙,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向上与颞窝通连。此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为翼上颌裂向内侧深入的狭窄间隙,由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围成,有神经血管由此通过。此窝与颅腔、眶、鼻腔、口腔和颞下窝相通。
前囟(anterior fontanelle):(额囟)最大,呈菱形,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对颅内高压起缓冲作用,前囟在生后1-2岁时闭合。
第二章 肌学
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腹直肌鞘(skeath of rectus abdominis):包绕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块阔肌的腱膜构成。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脐下4~5cm以下部分,鞘的后层腱膜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鞘的前层。所以至此以下是由三个阔肌腱膜愈合成鞘的前层,而无后层。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弧形线,称弓状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个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由外斜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长约4.5cm。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
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和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为位于肩胛下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之间的两个间隙。肱三头肌内侧的间隙为三边孔,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外侧的间隙为四边孔,有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通过。
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形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窝内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正中神经。
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在大腿的前上部,呈尖向下的三角形,由上界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界的缝匠肌内侧缘和外侧界的长收肌内侧缘围成,它的前壁为阔筋膜,底壁为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腘窝(adductor canal):在膝关节的后方,呈菱形。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腓肠肌内、外侧头围成,窝底为膝关节囊。内有腘血管、胫神经、腓总神经、脂肪和淋巴结。
第四章 消化系统
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下段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手术中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也是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
齿状线(dentate line):为肛瓣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此线以上为黏膜,以下为皮肤,齿状线上、下部分的肠管在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白线(white line):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行线。活体肛门指诊检查时可触知此白线处有一条环形浅沟,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白线以下不远处便是肛门。
肝门(porta hepatis):又称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管,肝左、右管,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的膨大处。斜穿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汁和胰液经此进入十二指肠,其周围增厚的肝胰壶腹括约肌使胆囊收缩舒张。
胆囊三角(Calot三角):为肝总管、胆囊管与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的一三角区,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第五章 呼吸系统
嗅区(oflactory region):位于上鼻甲内侧面以上和其相对应的鼻中隔上部黏膜,活体呈苍白色或淡黄色,内含有嗅细胞,具有嗅觉功能。
声门裂(fissure of glottis):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声门裂的前2/3位于两侧声襞之间与发音有关的膜间部;后1/3位于杓状软骨底部之间的软骨间部。
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在气管杈内面形成的一向上凸的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肺门(hilum of lung):内侧面邻贴纵膈,中份凹陷处称为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
肺段(pulmonary segment):每一段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支气管肺段。一般将左右肺各分为10个肺段。根据肺段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临床上可以肺段为单位进行定位诊断及肺段切除。
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转折处,又称肋膈窦。此窦左右各一,整体呈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处。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的中央部的凹陷,是肾动、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之处,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肾蒂。
弹性圆锥(conus elasticus):又称环甲韧带,下缘附于环状软骨弓上缘;上缘游离,紧张于声带。一侧近似三角形,整体呈上窄下宽的圆锥状,又因由弹力纤维构成,故称弹性圆锥。其前部较厚,称环甲正中韧带,在体表可触及,当急性喉阻塞时,可在此处进行穿刺或切开以建立暂时性的呼吸通道。
第六章 泌尿系统
肾门(renal hilum):上端与肾上腺相接,内侧缘的中央部凹陷,称肾门,是肾动、静脉、肾盂、淋巴管和神经出入之处。
肾蒂(renal sinus):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肾蒂,肾蒂内的主要结构由前到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由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因下腔静脉紧靠右肾,故右肾蒂较左肾蒂短。
肾窦(renal sinus):肾门伸入肾实质的空隙,窦内有肾盂、肾大盏和肾小盏、肾血管的分支及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组织。
肾区(renal region):临床上,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此处为肾门在腰背部的体表投影区。肾炎和肾盂肾炎时肾区可有叩击痛。
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其外上角的两个输尿管口与其下角的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黏膜始终平滑而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第七章 生殖系统
精索(spermatic cord):为柔软的圆索状结构,从腹股沟管腹环穿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后延至上端。精索内主要有输精管、血管(**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等。精索表面包有三层被膜,从外向内依次为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
射精管(ejaculatory duct):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而成,长约2cm,向前下斜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较为狭细的部分。非妊娠时,子宫不明显,长约1cm;妊娠期,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形成“子宫下段”,至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腹取胎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之间的环形陷凹称阴道穹。阴道穹分为互相连通的前部、后部和侧部,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其后上方即为直肠子宫陷凹,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临床上可经阴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直肠子宫陷凹内的积液或积血,进行诊断和治疗。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在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的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对乳头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当乳房癌侵及此韧带时,纤维组织增生,韧带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点状小凹,类似橘皮,临床上称橘皮样变,是乳腺癌早期常有的一个征象。
盆膈(pelvic diaphragm):盆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组成盆膈,盆膈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大部分,中央有直肠穿过,对承托盆腔脏器有重要作用。
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nragm):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共同组成尿生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男性的尿道及女性的尿道和阴道穿过尿生殖膈,尿生殖膈有加强盆底,协助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
第八章 腹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部分称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进出肝门的三个重要结构通过:胆总管位于右前方,肝固有动脉位于左前方,两者之后为肝门静脉。周围伴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外伤性肝破裂时,可压迫小网膜的右侧部分(即肝十二指肠韧带)以暂时减少肝的出血量。
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Douglas腔,为女性子宫与直肠之间较深的腹膜陷凹,凹底距肛门约3.5cm,与阴道后穹之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膜。是女性站立或坐位时腹膜腔的最低部位,故腹膜腔内的积液多聚存于此,临床上可进行直肠穿刺或阴道后穹穿刺加以诊断和治疗。
网膜孔(omental foramen):其高度约在第12胸椎至第二腰椎体的前方,成人可容1-2手指通过。上界为肝尾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网膜囊借网膜孔与腹腔其余部分相通。肝、胆手术时,注意防止感染经网膜孔蔓延至网膜囊;手术时,遇有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中指伸入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肝肾隐窝(hepatorenal recess):位于肝右叶和右肾之间,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
体循环(systemic cirulation):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自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输送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在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的血液流经路径。其特点是循环路径长,流经范围广,又称大动脉,完成动脉血营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产物运回心的功能(营养性循环)。
卵圆窝(fossa ovalis):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为房间隔,其下部有一浅凹称卵圆窝,为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窝底较薄,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多发生于此处。
隔缘肉柱(septomarginal trabecula):从室间隔下部右侧面连于前乳头肌根部的弓形肌束,内有心传导系纤维(右束支)通过。
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由纤维环(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其中部分发生病变可引起二尖瓣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
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complex):由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组成,在结构和功能上为一整体,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防止血液向心房逆流。三尖瓣复合体的部分发生病变,均可造成三尖瓣闭锁不全或狭窄。
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较薄,由双层心内膜夹以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所组成。位于左、右心房之间,位置与身体正中平面向左斜约45º角。房间隔在卵圆窝处最薄。
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较厚,大部分由心肌和心内膜组成的肌部,其上方中部有一不规则形膜性结构的膜部。位于心房和心室交界部位,其右侧面被三尖瓣隔侧瓣附着缘分为上下两部,后上部介于右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为房室部;前下部介于左、右心室之间的为室间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常见部位。室间、后缘与前、后室间沟相当,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处有房室束通过,其位置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窦房结(sinuatrial node):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略呈长椭圆形或梭形,是心的正常起博点,具有自动节律性。
主动脉窦(aortic sinusus):瓣膜与主动脉壁之间的内腔,可区分为左、右、后三个窦。其中左、右窦的主动脉壁上,分别有左、右冠状动脉窦口,给自身供血。
冠状窦(coronary sinus):位于心膈面冠状沟内,是心大静脉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膨大部分,右端借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窦口有冠状窦瓣,可防止血液逆流。主要属支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
心包横窦(transverse pericardial sinus):脏层将主动脉升部和肺动脉干共同包绕,使其后方与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之间留有的一横形空隙,是心脏手术的通路。
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 ):在肺动脉分叉处的稍左侧,有一束短的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的下缘,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不久即闭锁,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窦壁外膜较厚,其中有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变化时,经窦壁而刺激感受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调节心跳以及末梢血管的变化,使血压保持平稳。
颈动脉小球(carotid glomus):是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杈处后方的椭圆形小体,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气分压降低时,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
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位于掌腱膜的深面,由尺动脉的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构成。在弓的凸缘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
掌深弓(deep palmar arch):位于屈指肌腱深面,有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构成。弓凸缘在掌浅弓近侧,约平腕掌关节高度由弓发出3条掌心动脉。当手自然握拳时,中指尖与掌面所触的位置约为掌浅弓投影,其稍近侧为掌深弓投影。
静脉角(venous angle):同侧的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汇合处形成的夹角称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右侧注入的是右淋巴导管,左侧注入的是胸导管。
静脉瓣(venous valve):静脉管壁内成对的形如半月状小袋,袋口向心,利于血液回流,防止其逆流的结构。人体凡受重力影响较大,血液回流困难的部位,静脉瓣较多。
奇静脉(azygos vein):是胸部静脉的主干。起于右腰升静脉,经右膈脚后方和第12胸椎的右侧进入胸腔,在食管后方沿胸椎体右前方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弓形向前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收集右侧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及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血液回流。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之一。
肘正中静脉(median cubital vein):粗而短,变异较多,斜行位于肘部皮下,常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并收纳前臂正中静脉,临床常经肘部浅静脉作药物注射、输血或取血。
第十章 淋巴系统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于肠干收纳了来自小肠消化吸收的含有脂肪颗粒的淋巴,呈白色,称乳糜,因而汇合处的膨大称乳糜池。常位于第12胸椎至第一腰椎的前方。
胸导管(thoratic duct):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始部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自乳糜池上行,注入左静脉角。收集两下肢、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3/4部位的淋巴回流。
右淋巴导管(right lymphatic duct):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其收集右上肢、右胸部和右头颈部的淋巴,约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回流。
脾切迹(splenic hilum):脾上缘锐利,向前上方,并有2~3个深陷的脾切迹,是触诊时辨认脾的标志。
瞳孔(pupil):虹膜中央的一圆孔。在弱光下或看远处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处时则瞳孔缩小,以调节进入眼球内的光亮。
睫状体(ciliary body):是眼球壁中膜的最肥厚部分,位于虹膜和脉络膜之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睫状肌(由副交感神经支配),该肌的收缩和舒张,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睫状体可产生房水。
视神经盘(optic disc):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白色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
黄斑(macula lutea):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细胞最为密集,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眼房(chamber):位于角膜和晶状体、睫状体之间的间隙,被虹膜分隔为眼前房和眼后房。
咽鼓管(auditory tube):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一条管道,可分为两部:前内下2/3为软骨部,以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侧壁;后外上1/3为骨部,以咽鼓管鼓室口开口于鼓室前壁。其作用为通咽腔和鼓室,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均衡,以利于鼓膜的振动。当鼻咽部炎症引起咽口阻塞时,鼓室内的空气逐渐被吸收,内压下降,鼓膜内陷而影响听力,并伴有耳痛。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接近水平位,故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而致中耳炎症。
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在骨壶腹处膜半规管有相应的膨大称膜壶腹,其壁上有的上皮隆起为壶腹嵴。它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时的刺激。
螺旋器(spiral organ):位于基底膜上,又称Corti器,为听觉感受器。
第十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neuron):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神经胶质(Neuroglia):是神经组织内除神经元外的另一大类细胞,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体积一般比神经元小,数量远较神经元为多。具有突起,但胞突不分树突和轴突,亦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灰质(grey matter):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富有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在脑部,灰质集中于表层,称为皮质。
白质(white matter):是泛指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内集聚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故色泽亮白而得名。大脑及小脑的白质位于皮质的深部而称髓质。
神经核(nusleus):在中枢,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
纤维束(fasciculus):在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成束,称纤维束。
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形成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性神经元胞体聚集起所形成的为感觉性神经元,由内脏运动神经元的胞体聚集在一起所构成的为内脏神经节。
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腰骶膨大向下则急剧缩小,成为一个圆锥形的末端。
脊髓节:每一个脊髓节的前根和后根的外侧端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经过相应的椎间孔离开椎间孔。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自第4或第5颈节到第1胸节,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自第2腰节起到第3骶节。颈膨大及腰骶膨大的形成,分别与上肢和下肢的出现有关,是由于此两处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
终丝(filum terminale):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终丝,止于尾骨背面的骨膜。
马尾(cauda equina):腰、骶和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因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故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进行穿刺,可以避免刺伤脊髓。
白质前连合(anterior white commissure):在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称白质前连合。损伤后表现:出现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的比损伤平面低1~2节段的温痛觉丧失。
固有束(proper fasciculus):紧贴灰质的表面,在白质的三个索内均有,即前固有束、外侧固有束和后固有束,分别位于前索,外索和后索,固有束主要由后角细胞的轴突构成,它们的行程不超越脊髓,往往在同侧或对侧灰质边缘集聚,升降一定距离后,又返回灰质内终止。固有束具有联系脊髓不同节段的作用,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节段或节间反射。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下髓帆和菱形窝下外侧界之间的大部分第四脑室顶后部没有神经组织,室管膜后面直接由软膜和血管被覆,它们共同形成第四脑室脉络组织。脉络组织上的一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缠绕成丛,成为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有三个孔,不成对的第四脑室正中孔,成对的第四脑室外侧孔,向后借这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交通。
锥体交叉(decussation of pyramid):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锥体内由端脑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脊髓侧索下行,形成锥体交叉。此交叉呈发辫状,部分填塞了前正中裂。
桥脑小脑三角(pomtocerebellar trigone):延脑、桥脑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恰好位于此处,该部位的肿瘤 (多为听神经瘤)可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而引起相应症状。
面神经丘(facial colliculus):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的特别膨隆,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
迷走神经三角(vagal triangle):在髓纹以下靠外下方,内含迷走神经背核。
大脑脚:中脑腹侧面的两侧个形成一个粗大的柱状隆起,由大脑皮质发出的两行下行纤维束构成。
内侧丘系交叉(decussation of 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弯绕中央灰质的外缘至腹侧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转折上行形成内侧丘系。
斜方体(trapezoid body):听觉冲动经蜗神经传入蜗神经核,后者发出第二级纤维,大部分横过桥脑被盖前缘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后与对侧不交叉的纤维合在一起上行成为外侧丘系。
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神经脊束核及三叉神经桥脑核发出的二级纤维绝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该系紧随内侧丘系的背侧或背外侧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一般躯体感觉。
顶盖前区(pretectal area):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区,紧靠上丘头端。该区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视网膜经视束和上丘臂的视觉纤维,并接受视觉皮质和上丘的投射。顶盖前区传出纤维止于双侧动眼神经副核,完成瞳孔对光反射。是瞳孔反射的中枢。
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蚓垂两旁,靠近延髓背面的小脑半球向下膨隆,称小脑扁桃体。位置靠近枕骨大孔。当颅脑外伤,水肿或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该部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从而使延脑受压,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新小脑(paleocerebelllum):是小脑半球外侧部,它在进化中出现最晚、最新的部分,在灵长类最发达;该部的出现与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关,主要接受大脑皮质经由桥脑核中继的信息,故称之为大脑小脑或桥脑小脑。
小脑核:小脑髓质中央部埋藏的灰质核团。
后丘脑:位于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借下丘臂和上丘臂与下丘和上丘相连。
基底核:在端脑半球底部中央的白质中存在的较大的灰质核团,外置靠近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狭义的基底核仅指纹状体。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有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和壳是较新的结构,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是纹状体较古老的部分,称旧纹状体。纹状体在哺乳类以下的低等动物是调节躯体和内脏的活动,并对环境作本能性适应的高级中枢。在高等哺乳动物和人,成为皮质下调节躯体运动的重要中枢,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维持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在正中矢状切面上,略呈弓形。胼胝体前端尖细呈钩状,称胼胝体嘴,弯曲部称胼胝体膝,中间部称胼胝体干,后部圆钝称胼胝体压部。在经胼胝体所作的水平切面上,可见其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枕、颞叶。
内囊(internal capsule):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在两侧半球水平切面上,两侧内囊呈开口向外侧横放的双“><”形。前半较短,伸向前外为内囊前肢(额部),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后半较长,伸向后外,称内囊后肢(枕部)。内囊后肢又分豆丘部、豆状核后部和豆状核下部。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相交处为内囊膝。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则会出现“三偏”综合征状: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两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视辐射受损)。
边缘叶:在大脑半侧内侧面有一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回钩等在大脑与间脑交界处的边缘连接成一体,称边缘叶。边缘叶与邻近皮质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功能系统,为边缘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supper motor neurons):起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经内囊膝和后肢、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s):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其轴突参与构成脑神经和脊神经,支配骨骼肌。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
锥体系: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尤其是高度精细的技巧性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核上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核下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瘫痪。
硬膜外膜(epidural space):位置: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内容: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和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临床意义: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 space):位置: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扩大为终池。内容:腔内充满脑脊液,有脊神经根通过,终池内有马尾,无骨髓,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脊髓蛛网膜下隙向上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
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脑纵裂里,其前部较窄附着于鸡冠,后部较宽在正中线与小脑幕相连,下缘游离于胼胝体上方。
小脑幕:伸入小脑和大脑半球枕叶之间,后外侧缘附于枕骨横沟和颧骨岩部上缘,前内侧缘游离形成幕切迹。幕切迹与鞍背之间形成以环形孔,其内有中脑通过。小脑幕将颅腔不完全地分隔成上、下两部。当上部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蛛网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液经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脉络丛:脉络组织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cerebral arterial circle):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借前后交通动脉吻合组成。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形成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被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以维持脑的血液供应。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两侧海绵窦借横支相连。内侧壁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与周围的静脉有广泛联系和交通。前方接受眼静脉,两侧接受大脑中动脉,向后外侧接岩上窦、岩下窦。面部感染可逆行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炎和血栓形成;海绵窦向后与颈内静脉丛相通,故腹、盆腔感染或肿瘤也可经此进入颅内。
第十二章 周围神经系统
颈从(cervical plexus):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方,由丛支发出皮支和肌支。
臂丛(brachial plexus):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分前,中,后干以锁骨为界,臂丛分支可分为锁骨上分支和锁骨下分支两类。
腰丛(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组成。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腰骶干,加入骶丛。腰丛位于腰大肌深面。
骶丛(sacral plexus):由腰骶干、骶、尾神经前支编织而成。在骨盆腔内它位于骶骨和梨状肌的前面,髂内动脉的后方。骶丛略呈三角形,尖端朝向坐骨大孔。
鼓索(chorda tympain):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行向前上进入鼓室,再穿岩鼓裂除鼓室至颞下窝,行向前下加入舌神经。鼓索由两种纤维组成。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味蕾司味觉;副交感纤维位于舌神经和下颌下腺间的下颌下腺神经节,在节内换元后,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司腺体分泌。
三叉神经节:位于颧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表面,为两层硬脑膜所包裹。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出颅分布于面部的皮肤以及眼、鼻腔、口腔、鼻旁窦的黏膜和牙齿、脑膜等,传导痛、温、触觉。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在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处发出,并绕主动脉弓下方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位置略高,在经过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并勾绕此动脉返回颈部。进入喉内,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及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损伤时,声门裂几乎闭合,引起窒息。
内脏大神经(greater splanchnic nerve):起自第5或第6-9胸交感干神经节,向前下方走行并合成一干,并沿锥体前面倾斜下降,穿过膈脚,终于腹腔节。
内脏小神经(lesser splanchnic nerve):起自第10-12胸交感干神经节,下行穿过膈脚,终于主动脉肾节。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
白交通支:主要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组成,呈白色。白交通支只存在于T1-L3共15对脊神经的前支与相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交感干(sympathetic trunk):上起颅底,下至尾骨,在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交感干分颈、胸、腰、骶、尾五部。交感干神经节由多极神经元组成。
局部解剖学资料整理
复习资料
体壁
1、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深筋膜浅层、肌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浆膜层。
2、背部体表标志:第7颈椎椎骨棘突--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第4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肩胛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下方第8肋,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
3、背部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
4、听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
5、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词解释):位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12肋。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此处是经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6、腰下三角(名词解释):围成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个薄弱区,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
7、胸腰筋膜(名词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为浅、中、深三层,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在剧烈运动中,其常被扭伤,是造成背部劳损病因之一。
8、胸腰筋膜包括浅、中、深三层,分别是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膈肌的起点。
9、脊柱区后正中线进行穿刺,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等层次结构进入蛛网膜下隙。
10、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上1/3交点穿出,经枕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1/3交点处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
11、简述腰上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12、简述腰下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13、腰穿的位置、体位、层次;背部胸腔穿刺的位置、标志、层次。
答:腰穿(腰麻):位置——L34、L45;体位——胸膝位(抱膝位);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
背部胸腔穿刺:位置——肩胛线第8(靠第9肋上缘)9(靠第10肋上缘)肋间隙;标志——肩胛骨下角;层次——①皮肤,②皮下组织,③深筋膜,④背阔肌→(下后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⑤胸内筋膜,⑥浆膜外脂肪,⑦胸膜壁层。5肋间隙进行;临床常在左剑肋角处进行心包穿刺。
14、胸壁体表标志: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T2—胸骨角平面,T4—乳头平面,T6—剑胸结合(剑突)平面,T8—肋弓,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
15、胸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骨 血管 神经干层、胸内筋膜、疏松结缔组织层、胸膜。
16、简述乳房的位置、结构、动脉供血、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答:位置:乳头位置较恒定,多位于第4肋间,或第4及第5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
结构:由乳腺、脂肪、纤维组织和皮肤等构成。乳腺与输乳管放射状排列;乳房悬韧带( Cooper 韧带);乳房后隙,位于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间,隆胸收入假体植入的间隙。
动脉供血: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不重要)。
静脉回流:主要是胸廓内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
淋巴回流:
分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广泛吻合,左右间也有吻合;
外侧部和上部3/4→胸肌LN;
上部→尖LN(也可→ 锁骨上LN );
内侧部→胸骨旁LN;
内下部→膈上LN及肝LN;
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累及腋Ln和胸骨旁Ln,如果回流受阻,也可转移到对侧乳房和肝脏。
17、乳房悬韧带(名词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乳头,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成为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橘皮样变。
18、锁胸筋膜(名词解释):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小肌上缘、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
19、腋腔前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和锁胸筋膜。
腋腔的顶由锁骨、第1肋和肩胛骨围成,腋腔的前壁为锁胸筋膜;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和背阔肌及其前方的胸背神经和血管;外侧壁为肱骨上端、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内侧壁为前锯肌及其表面的胸长神经和胸外侧血管。
腋腔的淋巴结包括有外侧Ln.、胸肌Ln.、肩胛下Ln.、中央Ln.和尖Ln.。
20、腋鞘(名词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臂丛进入腋腔,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
21、三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之间的间隙,有旋肩胛A.通过。
22、四边孔(名词解释):位于大、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间的间隙,有腋N.和旋肱后A.V.通过。
23、肋间隙从上到下为V.A.N.。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和腋中线之间,并于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在腋中线和胸骨之间穿刺宜在肋间隙中部,以免损伤到肋间神经血管。心腔穿刺进行心内注射,可在左侧胸骨线第4
24、胸骨角(名词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平降主动脉的起始处,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
25、损伤胸长神经——“翼状肩”;损伤尺神经——“爪形手”;损伤腋神经——“方肩”;损伤桡神经——“垂腕”;损伤正中神经——“猿手”;损伤胫神经——“钩状足”;损伤腓总神经——“马蹄内翻足”。
26、剑肋角(名词解释):剑突与肋弓之间的夹角为剑肋角,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部位。
27、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28、腹前外侧壁下腹部的浅筋膜可分为两层,即浅层的Camper筋膜和深层的Scarpa筋膜。
29、简述腹直肌鞘组成和内容。
答: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下45cm以下,3层阔肌腱膜都转至腹直肌前面,故缺后层。后层的游离下缘称弓状线。2cm处作的纵行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向外侧牵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层之间有纵行的腹壁上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并在脐水平吻合。
30、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两者之间有肋间血管和神经、旋髂深血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三者共同组成腹白线和腹直肌鞘。
31、腹股沟镰(名词解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为腱膜,形成腹股沟镰或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在腹壁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近,有封闭腹股沟管的作用。
32、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和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答: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
两口:内口为腹股沟深环(腹环),外口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
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临床意义:该区是腹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斜疝。
33、腹股沟三角(名词解释):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
34、腹壁下动脉常作为区别斜疝和直疝的标志之一。
35、简述腹部常用手术切口的位置及层次。
答:正中切口,沿前正中线作的纵行切口,可分为上、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旁正中切口,为据正中线旁1
腹直肌切口,经腹直肌中线所作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直接切开)、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肋弓下斜切口,沿肋弓下缘2~3cm作斜行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
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头颈部
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
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脂肪、颅骨外膜。
皮肤——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炎症可经此层的静脉交通扩散到颅骨内或颅腔内,故称此层为“危险区”;颅骨外膜——薄而致密。
2、头皮(名词解释):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
3、帽状腱膜(名词解释):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移行。颅顶外伤如伤及帽状腱膜,可导致大面积头皮撕裂。缝合头皮时要将此层妥善缝好,以减少张力,并有利于止血和愈合。
4、危险三角(名词解释):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内眦静脉和眼上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经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5、支配面肌的神经是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后,转向前穿腮腺并在其内吻合成丛,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5组分支。
7、面部皮肤感觉由三叉神经分布,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分别为眼N、上颌N、和下颌N的终支。
8、穿过腮腺的血管神经,横行的有面神经及其腮腺丛、面横动脉,纵行的有颈外动脉及其终支、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经。
9、试述面部浅层的局部解剖特点。
答:皮肤薄而柔软,血液供应丰富,含较多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面部小血管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支配,皮肤纹理丰富。浅筋膜内有表情肌,丰富的血管(面动、静脉及其分支;颞浅动静脉及其分支),还有感觉性的三叉神经终支和运动性的面神经终支分布。腮腺表面有浅淋巴结。深筋膜薄而不发达。
10、颈外V.、大隐V.是静脉插管的常用静脉;肱动脉用于量血压;肘正中V用于采血;手背静脉网用于输液;股动脉用于动脉穿刺。
11、斜角肌间隙(名词解释):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2、胸骨上间隙(名词解释):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由颈浅筋膜两层构成,内有颈静脉弓。
13、气管前间隙(名词解释):介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之间,下通上纵隔,内有脂肪结缔组织和甲状腺下静脉。
14、颈动脉鞘(名词解释):又称颈血管鞘或颈鞘,为颈部筋膜在大血管周围增厚而成,内含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在鞘内有纵行的纤维分隔动脉和静脉,颈内静脉居外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居内侧,两者后方为迷走神经。
15、颈动脉三角(名词解释):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喉上神经等。
16、颈部主要三角的围成及内容。
答:①下颌下三角。围成——下颌底和二腹肌前、后腹间;内容——下颌下腺为主,下颌下淋巴结,周围血管,舌N,舌下N。
②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重要标志)、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喉上神经等。
③肌三角(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围成——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喉、气管、咽、食管等。
17、颈袢(名词解释):由上根和下根在环状软骨平面合成。C1前支先和舌下神经联合,再于二腹肌后腹下方离开舌下神经下行,即为颈袢上根。颈袢下根源自C2、C3的前支,它们离开颈丛后于颈内静脉浅面联合下行,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面与上根汇合而成颈袢。颈袢发出分支支配大部分舌骨下肌。
18、体表定位:颈丛皮支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胸膜顶锁骨内1/3上方23cm,副神经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1/3交点,臂丛锁骨上部锁骨中点上方。4气管软骨环处。
19、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和耳后静脉在下颌角附近的腮腺内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行向下,至该肌后缘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颈外侧深淋巴结颈内静脉排列,其输出管组成颈干。
20、迷走神经由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部位于颈动脉鞘内,颈内A或颈总A和颈内V之间的后方下降达颈根部,左迷走N在左颈总A与左头臂静脉之间下降,越主动脉弓的前方,右迷走N在右锁骨下A与右头臂V之间下降。膈神经先位于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降至内侧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21、前斜角肌是颈根部的重要标志,在其表面下行的神经是膈神经,横行的血管为锁骨下静脉,前、中斜角肌之间有锁骨下静脉和臂丛通过。
22、椎动脉三角由前斜角肌、颈长肌和锁骨下动脉围成,其浅层有颈胸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及交感干等神经通过,深层为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等血管。
△ 23、甲状腺的位置、形态、被膜、动脉及其来源、静脉及其回流、主要邻接和层次,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要点。
答:①形态。呈H”形,由左、右叶和峡部组成,可能有锥状叶。
②位置。两叶——喉与气管前外侧,上极平甲状软骨中点,下极至第6气管软骨环,峡部——第2-4气管软骨环。
③被膜。内层——真被囊(纤维囊),外层——假被囊(甲状腺鞘)、甲状腺悬韧带。
④动脉及其来源。颈外A→甲状腺上A,甲状颈干→甲状腺下A
⑤静脉及其回流
甲状腺上V→颈内V
甲状腺中V→颈内V
甲状腺下V→头臂V
甲状腺奇静脉丛: 由两侧甲状腺下V在气管前方吻合而成.
⑥主要邻接
前 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
后内侧 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N
后外侧 颈动脉鞘、颈交感干
⑦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解剖要点:
甲状肿大的压迫症状:后——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后外方——Horner综合征.
A、切口和层次: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沿皮纹方向作横向切口,两侧可达胸锁乳突肌。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和颈阔肌、封套筋膜、舌骨下肌(主要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及其深面的甲状腺假被囊。
B、结扎甲状腺上、下动脉并保护喉的神经:甲状腺上A与喉上N外支先伴行再分开,甲状腺下A与喉返N在下极后方交叉。结扎A原则:“上靠下离”,即紧靠甲状腺上极结扎甲状腺上动脉,远离甲状腺下极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可妥善包护喉的神经。
C、保留甲状旁腺。
△ 24、气管的位置、邻接、血管和神经以及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解剖要点,术中可能损伤的结构。
答:①位置。颈前中部,下浅上深,位置随颈部运动而改变。
②邻接。
前——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气管前隙内:甲状腺峡、甲状腺奇丛、和头臂V等)。
两侧——甲状腺叶 后——食管和喉返N 后外——颈血管鞘,颈交感干等
③血管神经。动脉来自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静脉回流到甲状腺下静脉,淋巴汇入颈外深淋巴结,交感神经来自颈中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喉返神经的分支。
④气管切开术的临床解剖要点:
A、体位:仰卧位。
B、切口及层次:切口取环状软骨向下至胸骨柄上缘的颈前正中线,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和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隙。
C、切开气管部位:第2
⑤术中可能损伤的结构:周围的血管、环状软骨、胸膜顶、甲状腺、气管后壁、食管前壁。
四肢
1、四肢的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干层、骨和骨连结。
2、肘窝(名词解释):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经、肱A.V(桡A.V和尺A.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
3、腕管(名词解释):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经通过。
4、下列部位骨折易损伤的神经:肱骨外科颈腋N,肱骨中段桡N,肱骨内上髁尺N。
5、上肢有哪些浅静脉?它们的起始、经过和注入部位如何?有何临床意义?
答:(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经肘窝前面,再沿肱二头肌外侧向上,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穿锁胸筋膜,注入腋V.或锁骨下V.。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逐渐转至前臂屈侧,经肘窝处接受肘正中静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继续上行,至臂中点稍下方穿深筋膜,延续为肱静脉或伴随肱静脉向上注入腋静脉。
(3)肘正中静脉:粗而短,变异较多,斜位于肘窝,连接贵要V.和头V.。常接受前臂正中静脉,后者有时呈分叉状,注入贵要V.和头V.,分别称贵要正中V.和头正中V.。
6、上肢有哪些重要的肌间结构?其位置、围成、内容及交通如何?
答: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由肱桡肌、旋前圆肌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由内向外有正中神经、肱A.V(桡A.V和尺A.V)、肱二头肌腱、桡神经。向上内方与肱二头肌内侧沟相通,上外方与桡神经管的延续部相通,向下与前臂的肌间隙相通。
腕管:位于腕前上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九条屈肌腱(1条拇长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桡侧囊、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包绕其表面的尺侧囊)和一条正中神经通过。
7、大隐静脉五个属支:腹壁浅V、旋髂浅V、阴部外V、股内侧浅V、股外侧浅V.。大隐静脉与临床:静脉穿刺、静脉切开——内踝前,大隐V曲张,剥脱术——注意保护隐神经,高位结扎——处理属支。
8、隐静脉裂孔在股三角部,阔筋膜形成以卵圆窝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覆盖一层有多孔的疏松结缔组织膜,称筛筋膜或外筛板。
9、肌腔隙(名词解释):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髂骨,内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和股N,其与腹后筋膜下腔连通。
10、血管腔隙(名词解释):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外界为髂耻弓,内界为腔隙韧带。内有股鞘(包括股A.V.、股管),其与腹膜后间隙连通。
11、简述股三角的位置、围成、内容及交通。
答:①位置 股前区上1/3;
②围成 上 界 腹股沟韧带
外侧界 缝匠肌内侧缘
内侧界 长收肌内侧缘
前 壁 阔筋膜
后 壁 从外到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③内容 从外到内为股N、股A、股V、股管
④交通 上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下 收肌管
⑤应用 股A.V穿刺插管
12、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包绕股A.V而成,漏斗状,长3-4cm。 2条纵向纤维隔将其分为3部分,分别是股A(外)、股V(中)、股管(内)。
13、股管(名词解释):是一个漏斗状间隙,前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壁为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外侧壁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内有腹股沟深淋巴结,上经股环通腹腔,下为盲管。
14、股环:为股管上口,呈卵圆形,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梳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为股V内侧的纤维隔。形成股疝时易发生绞窄,女性多见。异常的闭孔A从上方经过。
15、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前内侧,前壁为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内侧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馆内从前到后有隐N、股A、股V以及淋巴管。上口接股三角,下口为收肌腱裂孔向下通腘窝。
16、梨状肌下孔(名词解释):梨状肌经坐骨大孔时,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前者,自外到内依次有臀上N、臀上A和臀上V,后者自外到内有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穿过。(排列不要求)
17、踝管(名词解释):位于内踝下方,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共同构成。管内从前到后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A.V.、胫N.、拇长屈肌腱。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外伤、出血或脓肿挤压胫N会引起踝管综合症。
18、股外侧皮神经来源于C2~3神经根,股内侧皮神经来源于股N.,隐神经来源于股N.,腓浅神经来源于坐骨N.,腓肠外侧皮神经来源于腓N.,腓肠内侧皮神经来源于胫N.。
19、腘窝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半膜肌,下外侧壁和下内侧壁分别为腓肠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在腘窝中线上的血管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胫N.、腘V.和腘A.。腘窝向上通收肌管和股后间隙、下通小腿后间隙。
20、大隐静脉位于内踝的前方、股骨内侧踝的后内方。 隐神经与在小腿内侧与大隐静脉伴行,腓肠神经在小腿中、下与小隐静脉伴行。
21、臀大肌下间隙内有臀上血管和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坐骨神经、阴部内动脉、阴部神经。它向深部经梨状肌下孔、上孔通盆腔,向前下方通髋关节,向下通股后间隙,向内下方经坐骨小孔通坐骨直肠窝。
胸腔
1、试述从肩胛线第8肋间隙从胸壁到胸膜腔的层次。
答:皮肤、浅筋膜、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2、试述胸膜的分部。
答:壁胸膜——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
脏胸膜——2层包绕肺根,互相移行。肺根下方,移行部成双层肺韧带。
3、肋膈隐窝(名词解释):壁胸膜相互移行处,即使在肺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深入其中,称胸膜隐窝。其中最大的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转折处,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位置的最低点,发生炎症时渗出液首先积聚于此。
4、肺根(名词解释):为出入肺门各结构总称。两肺根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后方有迷走神经,下方有肺韧带。右肺根前方还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后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越;左肺根上方尚有主动脉弓跨越,后方有胸主动脉。
5、肺根内的结构从前向后(两侧相同) 为肺上V.、肺A.、主支气管,左肺根从上到下为左肺A、左主支气管、左肺下V,左肺上V位于左主支气管的前方;右肺根从上到下为右上叶支气管、右肺A.、右中下叶支气管、右肺下V,右中下叶支气管前方为右肺上V。两侧肺下V最下,有肺韧带包绕。
6、试述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答:胸膜前界 两侧起自胸膜顶(锁骨内侧1/3上方2-3cm),经胸锁关节后方至胸骨柄的后面,约在第 2胸肋关节(靠拢下降),右侧在第6胸肋关节向右移行于下界,左侧于第4胸肋关节转向外下方,达第6肋软骨中点移行于下界。
肺尖和胸膜顶 锁骨内侧1/3上方2.5cm.后方与C7同高.
肺前界 同胸膜
肺门和肺根 前—2-4肋间隙前端 后—4-6胸椎棘突.
肺斜裂 后正中线—C3棘突 肩胛线—第4肋
腋中线—第4肋 锁骨中线—第6肋
水平裂 右第4胸肋关节→沿第4肋向外→腋中线与斜裂相交
下界
锁骨中线 腋中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肺下界 第6肋 第8肋 第10肋 第10胸椎棘突
胸膜下界 第8肋 第10肋 第11肋 第12胸椎棘突
△ 7、上纵隔的层次及内容。
答:第一层:胸腺;
第二层:大静脉血管架(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右膈神经;
第三层:大动脉血管架(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包膈血管、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动脉导管;
第四层:气管胸段、主支气管及其周围淋巴结、右迷走神经;
第五层:食管胸段,主动脉弓末段;
第六层:胸导管、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肋间后血管、肋间神经以及胸交感干。
8、动脉导管三角(名词解释):位于主动脉弓左前方,由左膈神经(前)、左迷走神经(后)、左肺动脉(下)围成的区域称为动脉导管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9、心包横窦(名词解释):位于升主A、肺A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腔隙,可容一指,心脏直视手术时,可通过此处暂时中断主动脉和肺动脉血流。
10、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食管胸段的主要邻接。
答:①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平对C6;第二个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对胸骨角(T4椎体下缘);第三个狭窄位于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平对T10。
②前方——气管、气管杈、主A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左迷走神经、气管杈淋巴结等。
后方——与脊柱间为食管后间隙,间隙内有奇静脉、胸导管等。
左侧——左颈总A、左锁骨下A、胸导管上段、主动脉弓、胸主A、左纵隔胸膜等。
右侧——奇静脉和右纵隔胸膜,肺根以下,右纵隔胸膜深入到食管后,形成食管后隐窝。
11、试述胸导管胸段的走行。
答:起自乳糜池在腹主动脉右后方上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后纵隔,在食管后方、胸主动脉和奇静脉之间沿脊柱的右前方上行,达第4~5胸椎平面,逐渐从胸主动脉和食管的后方越过中线至脊柱的左前方,经胸廓上口进入颈根部,注入左静脉角。
12、试述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在胸腔内走行情况。
答、:右膈神经沿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右侧下行,左膈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主动脉弓前方。然后左、右膈神经行于肺根前方,经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至膈。
左迷走神经经过主动脉弓前方和左肺根后方至食管前面,下延为迷走神经前干穿膈如腹腔。右迷走神经经右肺根后方至食管后面下延为迷走神经后干穿膈入腹腔。
胸腔
1、简述膈下间隙的分部。
答:结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间隙和肝下间隙。
(1)肝上间隙:被纵行的镰状韧带分为左肝上间隙和右肝上间隙,其中左肝上间隙又可被左三角韧带分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肝上面后部没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称裸区,它与膈相接之部称为膈下腹膜外间隙。
(2)肝下间隙: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左肝下间隙又以小网膜和胃为界分为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
2、肝肾隐窝(名词解释):为右肝下间隙的底部,因其位于肝右叶下方与右肾上端之间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点。
3、肝肾隐窝是平卧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采取半卧位,使炎症渗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以减少腹膜对其吸收,并可通过直肠或女性阴道穿刺技术来确诊和治疗。
4、试述网膜囊的位置和境界。
答: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的后方。
境界:①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和胃结肠韧带;②后壁——横结肠系膜及覆盖于胰、膈、腹主动脉、左肾及左肾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状叶;④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着部;⑤左界——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⑥右界——网膜孔。
5、网膜孔可通过1-2横指,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肠韧带(肝固有A.、胆总管、肝门静脉),后界是下腔静脉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状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网膜孔是网膜囊与腹膜腔的唯一通路。
6、结肠下区以升结肠、降结肠和小肠系膜为界,分为右结肠旁沟、左结肠旁沟、右结肠系膜窦、左结肠系膜窦四个间隙。
△ 7、简述胃的位置、毗邻、动脉、静脉和淋巴结,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
答:①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
②毗邻:胃前壁的前方右侧有肝、左侧有膈,下部接触腹前壁,胃后壁隔胃网膜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其系膜等)相邻。
③动脉:胃的动脉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弯有胃左动脉(腹腔干分支)、胃右动脉(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的分支)。胃大弯有胃网膜左动脉(脾动脉分支)、胃网膜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还有胃短动脉,可能有胃后动脉(都是脾动脉分支)。
④静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最后均注入肝门静脉。
⑤淋巴结:均注入腹腔淋巴结。
⑥胃大部分切除时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切除的标志:胃小弯——胃左动脉第12支分支之间,胃大弯——胃网膜左动脉第12支分支。
8、手术时区分胃与十二指肠上部的标志是幽门前静脉,辨认空肠起始的标志是十二指肠悬韧带,辨认幽门窦与幽门管的标志为胃大弯侧的中间沟。
9、肝外胆道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等组成。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肠腺和十二指肠壁段四段,胆总管手术多在十二指肠上段进行。
10、胆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手术中常在此区寻找胆囊动脉。
11、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为右锁骨中线或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的交点,胆囊动脉一般发自肝右动脉,手术时在胆囊三角容易找到该动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沿阑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动脉。
12、McBurney点(名词解释):即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时此处常有明显的压痛。
△ 13、阑尾的位置和形态,体表投影,血管、神经和淋巴结,临床意义。
答:①位置和形态:为一蚓状盲突,直径约0.5cm,一般位于右髂窝内,附于盲肠后内侧壁近下端处。三条结肠带汇合于阑尾根部,手术时可作为寻找标志。阑尾系膜为三角形,连于小肠系膜下部,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②体表投影: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③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阑尾动脉一般发自回结肠动脉,阑尾静脉与之伴行,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神经来自肠系膜上丛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淋巴结均引流至肠系膜上淋巴结,经肠干入乳糜池。
④临床意义:
A、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栓子可随肝门静脉入肝,导致化脓性门静脉炎和肝脓肿;
B、小孩阑尾炎易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因为小孩阑尾壁薄,大网膜较短,诊断迟缓。
C、阑尾的位置可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盲肠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阑尾等。
14、小肠系膜根的位置是从左上到右下,其长度远远短于小肠,因而小肠系膜呈扇形。
15、系膜三角(名词解释):空、回肠被腹膜包绕形成系膜时,在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此裸露肠壁与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间隙,称系膜三角。在小肠吻合术是,应注意缝闭此三角,以促进愈合,防止发生肠瘘。
16、试述肝门静脉的组成、合成部位、属支和特点及其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
答:①组成: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脾静脉;
②合成部位:胰颈后方;
③属支与收集范围: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主要收集腹腔内除肝以外未成对脏器的静脉血;
④特点:肝门静脉是肝的功能性血;门静脉及其属支内缺少功能性静脉瓣,肝门静脉内压力过高时血液易发生逆流,当门静脉阻塞时,可导致门脉高压症,并可引起呕血、便血、脐周静脉曲张、腹水和脾肿大等症状;
⑤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部位: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丛和Retzius静脉。
17、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的腹膜和腹内筋膜之间,向上与后纵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隙的层次:第一层主要为胰和十二指肠;第二层包括十字形血管架和肾、肾上腺及输尿管,血管为纵行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横行的肾动、静脉,斜行的睾丸(卵巢)动脉;第三层包括胸导管、乳糜池和腰干等。
△ 18、胰的位置与毗邻、分部、血管与淋巴回流、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
答:①位置与毗邻:位于腹后壁,前面隔网膜囊与胃相邻,后方有下腔静脉、胆总管、肝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右端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左端胰尾接脾门。
②分部:胰分为头、颈、体、尾4部,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血管与淋巴回流:胰头——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颈——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体、胰尾——脾动脉。静脉主要回流到肝门静脉系。胰的淋巴回流到胰上、下淋巴结和脾淋巴结,再注入腹腔淋巴结。
④占位病变时出现症状:胰头部肿瘤可压迫十二指肠引起梗阻;压迫下腔静脉引起下肢水肿;压迫肝门静脉引起腹水;压迫胆总管引起胆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黄疸。
19、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
答:①位置和体表投影:位于腹后壁,在脊柱腰段两侧。右肾上端平T12,下端平L3,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上部。左肾上端平T11,下端平L2,第12肋斜过其后面中部。肾门的体表投影为第12肋与竖脊肌外侧缘的夹角处,即肾区。
②手术入路位置及层次:经腰上三角,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肌层(包括背阔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后脂肪及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腹股沟神经(可能遇到)、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20、肾区(名词解释):在腰背部,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竖脊肌外侧缘和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肾炎或肾盂肾炎时,此处可有叩击痛。
21、肾蒂内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由前向后则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22、胰头和胰颈的血液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肾上腺有三对动脉,包括肾上腺上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肾上腺下动脉,分别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
23、下腔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肝静脉、肾静脉、腰静脉和膈下静脉等。左、右肾静脉均注入下腔静脉,但左肾静脉还收纳左睾丸(卵巢)静脉、左肾上腺静脉。
盆腔
1、输尿管在盆腔入口处,右侧越过右侧髂外血管前方,左侧越过左侧髂总血管前方,沿腰大肌前面下行。女性子宫颈外侧一横指处在子宫动脉的后下方交叉而过。
2、卵巢位于卵巢窝内,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上端有卵巢悬韧带连于盆侧壁,下端有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与输卵管后的交角处。左侧卵巢静脉注入左肾静脉,右侧卵巢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3、直肠后隙(名词解释):又称骶前间隙,位于骶前筋膜和直肠筋膜之间。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内有骶正中动脉、腹下丛、骶前静脉丛等。在尾骨旁进针,将空气注入该间隙,可行腹膜后气体造影。
4、膀胱前隙(名词解释):又称耻骨后隙或Retzius间隙,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下为尿生殖膈,向上与腹前壁的腹膜外间隙相续,两侧界男性为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为耻骨膀胱韧带。临床上可经此间隙作膀胱、前列腺或子宫的腹膜外手术。
5、直肠子宫陷凹(名词解释):覆盖在直肠前壁的腹膜向前折返,在女性移行于子宫,形成直肠子宫陷凹。此处是女性腹膜腔最低处,腹膜腔积液常积聚于此,临床上可经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穿刺,以引流积液。
6、肛门指检经直肠前壁可触及精囊和前列腺。
7、简述膀胱的位置和邻接。
答:位于盆腔前部。前方为耻骨联合;两侧与盆侧壁相邻;上邻肠袢;在男性,下邻前列腺,后为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在女性,下邻尿生殖膈,后为子宫和阴道。
8、子宫的形态和分部、位置和姿势、邻接、韧带。
答:①形态和分部:成人未孕子宫呈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分为底、颈、体、峡。
②位置和姿势:位于盆腔中央,呈前倾前屈位。
③邻接:前有膀胱,后为直肠,下接阴道,两侧有阔韧带及输卵管。
④韧带:子宫阔韧带、子宫圆韧带、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
重点
第一章 头部
P12、咬肌的前面结构:(起自颧弓下缘及其深面,止于下颌支外侧面和咬肌粗隆。)
后上部被腮腺浅部覆盖,表面覆以咬肌筋膜,浅面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腮腺管、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横过。
P16、颅顶区:
1、额顶枕区层次:
由浅入深可分5层: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浅部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被合称为“头皮”)
1)、皮肤:厚而致密,含有大量的毛囊、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为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同时也是一个良好的供皮区。
2)、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许多纤维隔,把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3)、帽状腱膜:位于额顶枕区中部,坚韧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
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疏松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容易剥离,但是骨缝处则与缝韧带结合紧密,不易分开。
2、颞区层次:
由浅入深:皮肤、颞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颅骨。
1)、皮肤:前部较薄,移动性较大,后部较厚。
2)、颞浅筋膜:含脂肪组织较少,上方与帽状腱膜相续,下方与其深面的颞筋膜浅层汇合,附着于颧弓外缘。
3)、颞筋膜:较致密,上方附着于颞上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上缘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上缘的内面,浅、深两层之间有脂肪组织和颞中血管。
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肌束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5)、骨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骨膜与颞肌之间有大量脂肪组织,向下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想通,向前则与面部的颊脂体相连续。
第二章 颈部
P32、椎前间隙:
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P35、甲状腺前方的毗邻关系:
甲状腺的前面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左右两侧叶的后内侧邻近喉与气管、咽与食管以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
P36、甲状腺血管:
1、 甲状腺的动脉:
1)、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壁,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向前下方,至甲状腺上端附近分为前、后两支。
2)、甲状腺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升,至第六颈椎平面,在颈动脉鞘与椎血管之间弯向内侧,近甲状腺侧叶下极潜入甲状腺侧叶的后面,发出上、下两支,分别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分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和食管等处。
2、甲状腺的静脉:
1)、甲状腺上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颈内静脉。
2)、甲状腺中静脉:起自甲状腺侧缘中部,短而粗,管壁较薄,经过颈总动脉的前方,直接注入颈内静脉。
3)、甲状腺下静脉:起自甲状腺的下缘,经气管前面下行,主要汇入头臂静脉。
P43、椎动脉三角:
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及第1肋颈;前方有迷走神经、颈动脉鞘、膈神经、胸导管弓(左侧)等。
三角内的主要结构:胸膜顶、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颈胸神经节等。
第三章 胸部
P57、锁胸筋膜: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称锁胸筋膜。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分别注入腋静脉和腋淋巴结。(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外侧神经和头静脉)
P66、食管三角:
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分。
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分。
P72、食管后隐窝:
右侧纵膈胸膜在肺根以下常突入食管与奇静脉和胸导管之间,形成食管后隐窝。
故经胸做食管下段手术时可能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第四章 腹部
P8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围成。三角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外侧壁一薄弱部位。
此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股沟管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P90、胃床: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P95、十二指肠上部毗邻:
上部通常平对第1腰椎,直立时可稍下降。上部的前上方与肝方叶和胆囊相邻,近幽门处小网膜右缘深侧为网膜孔;下方紧邻胰头和胰颈;后方有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肝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走行。
P99、肝的韧带:
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镰状韧带(其游离缘含有肝圆韧带)、冠状韧带、右三角韧带、左三角韧带。
P109、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P117、结肠的动脉供应:
结肠的血供起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
P118、边缘动脉: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
边缘动脉发出许多直动脉,后者又分长支和短支,短支多起自长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结肠动脉的长、短支在穿入肠壁前很少吻合,因此,结肠手术分离和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免切断长支,影响肠壁供血。
P120、左、右肾的毗邻:
左肾:前面 上部为胃后,中部有胰横过,下部为空肠袢及结肠左曲;
内后方有左腰感干;
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左肾上腺相邻;
内下方为肾盂和输尿管,内侧为腹主动脉。
右肾:上部前方为肝右叶,下部为结肠右曲,内侧部为十二指肠降部;
内后方有右交感干;
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右肾上腺相邻;
内下方为肾盂和输尿管,内侧为下腔静脉。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P141、盆筋膜间隙:
1、 耻骨后隙:
男性 前界:耻骨联合、耻骨上支、闭孔内肌筋膜;
后界:膀胱、前列腺;
上界:壁腹膜至膀胱上面的反折部;
下界:盆隔、耻骨前列腺韧带(连结前列腺至耻骨联合下缘)。
女性 前界:耻骨联合、耻骨上支、闭孔内肌筋膜;
后界:膀胱;
上界:壁腹膜至膀胱上面的反折部;
下界:盆隔、耻骨膀胱韧带(连结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
2、 直肠旁隙(骨盆直肠隙):
上界:腹膜;
下界:盆隔;
前界:男性为膀胱和前列腺,女性为子宫下部、阴道上部和子宫阔韧带;
后界:直肠及直肠侧韧带(由盆隔上筋膜和闭孔内肌筋膜包裹直肠下动、静脉及盆内脏神经
和淋巴结等构成)
内侧界:直肠筋膜鞘;
外侧界:髂内血管鞘及盆侧壁;
3、 直肠后隙(骶前间隙):
前界:直肠筋膜鞘;
后界:骶前筋膜;
上界:盆腹膜在骶骨前面的反折部;
下界:盆膈上筋膜;
两侧借直肠侧韧带与直肠旁间隙分开。
P160、会阴中心腱:
男性 位于肛门与阴囊根之间。
女性 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
附着于此处的肌: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尿道阴道括约肌(男性为尿道括约肌)、肛提肌。
会阴中心腱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分娩时此处受到很大的张力而易于破裂,所以要注意保护。
第六章 脊柱区
P171、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下方。)
其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外下界:腹内斜肌后缘,上界:第12肋。有时由于下后锯肌在第12肋的附着处与腹内斜肌后缘相距较近,则下后锯肌也参与构成一个边,共同围成一个四边形的间隙。三角的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3条与第12肋平行排列的神经。自上而下: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腱膜的前方有肾和腰方肌。
第七章 上肢
P203、腕管的围成及通过的结构:
围成: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
通过结构:指浅、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正中神经。
P206、鱼际间隙的边界:(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的深方)
前界自桡侧起,依次为第3-5指屈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为掌中隔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为内侧肌间隔;外侧界为掌中隔。
第八章 下肢
P224、臀部十字吻合:(位于臀大肌深面,股方肌与大转子附近。)
十字吻合分别由两侧的旋股内、外侧动脉,上部的臀上、下动脉和下部的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等组成。其次,在近髋关节的盆侧壁处,还有旋髂深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及其间的吻合支。盆内脏器两侧之间的动脉吻合也较丰富,故结扎一侧髂内动脉时,可借髋周围动脉网建立侧支循环,以代偿髂内动脉分布区的血液供应。
P234、腘窝:
境界:
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膜和半膜肌,下内和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胫神经与腓总神经,腘动脉,腘静脉,腘深淋巴结)
腘窝中部,由浅入深: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腘窝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
P239、
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
呈宽带状位于踝关节上方,连于胫、腓骨下端之间。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胫前血管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
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
位于踝关节前方的足背区,呈“Y”字形,外侧端附于跟骨外侧面,内侧端分叉附于内踝及足内缘。伸肌下支持带向深面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纤维管:内侧者通过胫骨前肌腱,中间者通过拇长伸肌腱、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外侧者通过趾长伸肌腱和第3腓骨肌腱。各肌腱均有腱鞘包绕。
重点部位解析图
腋窝:
构成:
1、 顶:是腋窝的上口,向上内通颈根部,由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
2、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
3、 四壁:1)、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构成;
2)、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构成;
3)、内侧壁:由前剧肌、上4位肋骨、肋间肌构成;
4)、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内容:1、腋动脉 2、腋静脉 3、臂丛 4、腋淋巴结
手掌:
掌浅弓: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该弓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
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该弓位于骨间掌侧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
前臂前区:
四个血管神经束:
1、 桡侧血管神经束:由桡动脉及其2条伴行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组成。走行于肱桡肌内侧或深面。
内容:桡动脉、桡静脉、桡神经浅支。
2、 尺侧血管神经束:
内容:尺动脉、尺静脉、尺神经。
3、 正中血管神经束:
内容:正中神经、正中动脉。
4、 骨间前血管神经束:
内容:骨间前神经、骨间前动脉。
前壁后区:
骨间后血管神经束:由骨间后血管和神经组成,位于前壁后群浅、深层肌之间。
1)、桡神经深支和骨间后神经;
2)、骨间后动脉。
面区浅层:
1、 面前层的血管神经分布:
血管:分布于面部浅层的主要动脉为面动脉,静脉回流入面静脉。
(1)、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继经下颌下腺的深方,在咬肌止点前缘处绕过下颌体下缘转至面部。通常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迂曲行向内上,经口角和鼻翼外侧至内眦,改称内眦动脉。
(2)、面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向外下越下颌体下缘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穿颈深筋膜浅层,于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可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通过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与海绵窦交通。
神经:分布于面部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支配面肌活动的是面神经的分支。
(1)、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
1)、眶上神经:为眼神经的分支,与同名的血管伴行,由眶上切迹或孔穿出至皮下,分布于额部皮肤。
2)、眶下神经:为下颌神经的分支,与同名血管伴行,穿出眶下孔,在提上唇肌的深面下行,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及上唇的皮肤和粘膜。
3)、颏神经:为下颌神经的分支,出颏孔,与同名血管伴行,在将口角肌深面分为数支,分布于颏部、下唇的皮肤和黏膜。
(2)、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向前外穿入腮腺,先分为上、下两干,再各分为数支并相互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为五组分支,由腮腺上缘、前缘及下端穿出,支配面肌和颈阔肌。
1)、颞支:常分为2支,由腮腺上缘穿出,斜越颧弓后段浅面行向前上,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上份。
2)、颧支:多分为2-3支,由腮腺上缘穿出,支配颧肌、眼轮匝肌下部及提上唇肌。
3)、颊支:常为3-5支,由腮腺前缘穿出,分别位于腮腺导管上方和下方,水平行向口角,支配颊肌和口裂周围诸肌。
4)、下颌缘支:常为1-3支,从腮腺下端穿出后,行于颈阔肌深面,沿下颌体下缘前行,越过面动、静脉的浅面,支配下唇诸肌及刻肌。
5)、颈支:多为1-2支,由腮腺下端穿出,在下颌角附近至颈部,行于颈阔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2、穿经腮腺的结构:
在腮腺内有血管和神经纵横穿行。
纵行: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面神经及其分支;
上述血管神经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及其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
纵膈
腹膜后隙
论述题
1、 胃癌切除结扎胃动脉(胃动脉的结构)
胃的血管(前面)
胃血管(后面)
2、 结核,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毗邻(十二指肠上部的毗邻关系)
找标本
胸长N:胸廓侧方,前锯肌表面下行
旋肩胛A:穿三边孔至冈下窝,肩胛下A分支
胸背A:沿肩胛骨外侧缘下降,与胸背N伴行,肩胛下A分支
胸背N:自臂丛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降
臀上皮N:腰神经后支,穿胸腰筋膜浅出至臀区上部
正中N: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两个根合成,夹着腋动脉
尺N:肱动脉内侧下行,尺神经沟
尺A:肱动脉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A、尺A,尺A斜向内下,掌浅弓
桡N(浅支):肱桡肌与肱肌间分出浅支,桡动脉外侧下降至手背桡侧半、桡侧2.5指背皮肤
肌皮N:自臂丛外侧束,穿喙肱肌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降
前锯肌:胸廓侧壁,起自上8个肋骨,肌束经肩胛骨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腹壁下A、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围成。
髂腹股沟N:髂腹下N下方,略平行,腰上三角深面可见(与12肋平行)
腹壁下A:起自髂外A,沿腹股沟韧带中内1/3垂线内上走行
腹股沟管浅环: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后卷曲增厚,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形成了三角形的腹股沟管浅环。
精索:腹股沟管内,输精管,输精管/睾丸A、V,蔓状静脉丛、N、淋巴管。被膜有精索内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
弓状线:脐下4cm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鞘后层在此形成一个弓状的游离下缘
腮腺管:颧弓下缘一横指向前,越过咬肌表面及前缘,直角内转穿过颊肌
面A:颈外A分支,咬肌前缘绕下颌骨下缘至面部
颞浅A:穿腮腺上行于外耳门前方及颧弓根部浅面至颞部皮下
耳颞N:三叉神经-下颌神经分支,与颞浅A伴行,穿腮腺实质上行
面N及其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主干进入腮腺,在内分支成腮腺内丛。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空袭,锁骨下A、臂丛
颈A鞘:颈深筋膜形成,颈内V在外,颈总/内A在内,后方为迷走
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内有甲状腺峡、脂肪结缔组织、甲状腺下A
椎A三角:外.前斜角肌,内.颈长肌,下.锁骨下A。浅层有甲状颈干、迷走N、交感干、颈胸N节。深层椎A、V。
舌下N:颈内AV间下行,平舌骨上方浅出,穿颏舌肌入舌。
喉上N:内支与喉上A伴行,外支与甲状腺上A伴行,支配环甲肌
迷走N(颈部、胸部):肺根后方,颈部喉上,胸部喉返
颈交感干:颈椎两侧,椎前筋膜深面,上中下三个神经节,梭形
甲状腺上A:自颈外A,伴喉上N外支下行,在甲状腺上极1cm出AN分开
甲状腺下A:自锁骨下A的甲状颈干,经颈A鞘后方,与喉返N交叉后入腺体
喉返N(左、右):左.主A弓前方发出,绕弓下方返至颈。右.右锁骨下A发出,绕回颈
副N:颈内V前外侧下降,折向后下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出,入斜方肌深面
膈N:椎前筋膜深面,前斜角肌表面,锁骨下AV间入胸前
胸导管:自L1乳糜池,膈主A裂孔,脊柱右前方,食管后方,胸主A、奇V之间上行,T5转至左侧,左A鞘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左V角
前斜角肌:斜角肌间隙
颈外V:锁骨下V属支,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斜向下,至后缘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V
颈总A: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直接起自主A弓,颈动脉鞘,胸锁乳突肌中份位置表浅
颈内A:没有分支,颞骨岩部颈A管入颅
颈外A:甲状软骨上缘起自颈总A,分支分布到颈部、面部、颅骨、硬脑膜
舌A:颈外A分支,平舌骨大角发出,行向前内,经舌骨舌肌深面入舌
颈内V:颈A鞘,最粗大静脉干,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V汇成头臂静脉
锁骨下A:左侧起自主A弓,右侧起自头臂干,穿斜角肌间隙,第一肋外缘续为腋动脉
椎A:前斜角肌内侧起自锁骨下A,向上穿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
臂丛:腋窝内,外侧、内侧、后三个束包绕腋动脉
掌浅弓:尺A末端与桡A掌浅支吻合而成
旋前圆肌:肱骨内上髁-桡骨外侧面中部
旋肱后A:伴腋N穿四边孔,腋A分支
腋N: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A(腋A分支)穿四边孔
头V:上肢浅V,自手背V网桡侧,在肘窝借肘正中V与贵要V交通,本干上行穿锁胸筋膜汇入腋V
桡A:与桡骨平行下降,与尺A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腕上部可搏动
大隐V:全身最长浅V,自足背静脉弓内侧段,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伴隐N,膝关节内侧,耻骨结节下3cm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腹股沟浅Ln:上.沿腹股沟韧带 下.沿大隐静脉末端
隐N:在小腿内侧伴大隐V
股二头肌:股后外侧,长头起自坐骨,短头起自股骨
股N:腰丛发出,腹股沟中点股A外侧进入大腿,终支为隐N
胫前A:腘动脉另一终支,穿至小腿前群肌深面,到足背为足背A
腓总N:腘窝上方坐骨N分出,绕腓骨颈至前面分为腓浅、深
胫N:腘静脉后外方与腘血管伴行,伴胫后A下行
坐骨N:最粗大N,穿梨状肌下孔,臀大肌深面,支配大腿后群肌,腘窝上角分支
闭孔N:腰丛发出,腰大肌内侧缘穿出,支配大腿内测群肌和闭孔外肌
股直肌:股四头肌的一个头,大腿前面,股中间肌表面
股A:腹股沟韧带中点续于髂外A,外为股N,内为股V
股深A:腹股沟韧带下方2-5cm发自股A后/外侧壁
胫后A:腘A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后A,小腿后面浅、深屈肌间下行
梨状肌:自盆内,外出坐骨大孔止股骨,梨状肌上、下孔
动脉导管三角:前.左膈N,后.左迷走N,下.左肺A,左喉返N为标志
胸廓内A:前纵隔内有其分支,胸骨外侧缘1.5cm处下降
动脉韧带:连于主A弓下缘-左肺A起始部
奇V:起右腰升V,食管后方椎体右前方上行至T4跨过右肺根注入上腔V
胸交感干:脊柱两侧,上段位于肋头和肋间后血管前
内脏大N:8-9对胸交感神经节分支组成内脏大N
膈N(胸部):胸廓上口入胸腔,肺根前方,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下行至膈
胆囊A:肝总管、胆囊管、肝下面构成胆囊三角
胆总管:肝中国馆+胆囊管
肝门V:肠系膜上V+脾V在胰颈后方汇合,在肝门分左右支入肝
肠系膜上A:腹腔干下1cm,L1起自腹主A前壁,阑尾A
胃左A:主A裂孔稍下方发出腹腔干,其发出较细,向左上方至贲门附近的胃左A
脾A:腹腔干分支,胰上缘向左,发出胃短A、胃网膜左A
阑尾A:肠系膜上A-回结肠A-阑尾A,沿阑尾系膜游离缘至阑尾尖端分支
肠系膜下A:平L3起自腹主A前壁
胃网膜右A:腹腔干-肝总A-胃十二指肠A-胃网膜右A,胃大弯由右向左
中结肠A:胰下缘自肠系膜上A,入横结肠系膜分左右支营养横结肠
胃短A:脾A分支,经过胃脾胃脾韧带至胃底
输尿管第一个狭窄:肾盂移行于输尿管处,第二小骨盆入口处(髂血管),第三壁内最
网膜孔:网膜囊唯一孔,上.肝尾状叶,下.十二指肠上,前.肝十二指肠韧带,后.下腔静脉前方的腹膜
肝肾隐窝:肝右叶与右肾上端,仰卧位腹膜腔最低
直肠膀胱陷凹:腹膜由直肠前壁折至膀胱表面,腹膜腔最低处
直肠子宫陷凹:腹膜由直肠前壁折至子宫表面,腹膜腔最低处